百由工场
金融行业的信息技术与市场研究
鲁义明   2017.11
目录
1. 央行
2. 银监会及银行体系
 2.1 银行体系的基本业务
 2.2 资金(债务链)监控业务
 2.3 商业银行业务
  2.3.1 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发展
  2.3.2 银行核心账务
  2.3.3 银行的存取款业务
  2.3.4 银行的贷款业务
  2.3.5 银行的中间业务
 

  1. 央行

  1.1 央行业务

  央行,核心业务是发行基础货币,主要目标是维护币值稳定(通过发行与回收基础货币、利率、保证金率等手段),次要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或稳定社会经济(虽然这方面有争议)。

  1.2 区块链技术对央行业务的推动

  是否用分布账务数据库(区块链)来发行基础货币,不是主要问题。央行的主要问题是人为超发货币或回收货币的问题,导致币值不稳定(超发货币相当于洗劫所有的货币财富所有人)。即使用了分布账务数据库,央行一样可以超发货币。

  现在央行的账务电子系统应该不太复杂(毕竟客户——商业银行,太少,交易量也小),发行与回收基础货币将来也不会有大业务量。

  信息技术方面,央行如果采用分布账务数据库系统(区块链)来做货币发行,相当于把所有货币交易数据全部由民间数据库来统一存储,这个数据库的体量以及交易支撑量将非常大,民间每家商业银行(不用到每个商户甚至每个个人)保存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成本可能会高到大家都难以承受。或者说这不一定是一个成本方面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案。另外,在这个统一的分布账务数据库上,金融机构做创新业务的二次开发,技术架构方面不一定很方便。

  1.3 区块链技术推动的民间货币的业务发展

  民间依靠软件团队发行和维护的比特币之类的数字货币,从金融角度看相当于软件开发团队就是央行。如果软件开发团队遵守承诺在屡次软件版本升级中不增发货币,那就可以维持一个预期的基础货币总量(虽然这个只能保证货币量稳定,不能保证币值稳定,比如容易被坐庄操控)。但如果软件开发团队基于技术或者其他原因,在软件升级中修改货币发行总量,或者放弃现有软件重新开发并发行新的数字货币,现有的法律体系还没办法彻底限制他们的行为,也就无法保证此货币资产所有人的资产权益。这个会引发根本性的风险。

  或者说,由几个软件开发人员,利用记账软件以及分布账本数据库,不足以承担央行的法律责任。这大概是民间发行货币的根本问题所在。

  再或者说,民间发行货币的资产法律认定问题,就是这种发行的货币,资产权益保护到底由谁来做法律背书,承诺司法暴力会对其进行安全保护,通过暴力方式强制买卖双方必须使用这个信用工具;以及,未经所有者同意而转移给其他人,所有者可以进行资产保护的法律起诉,以及进一步的执法追索,这个需要货币系统中有支付维护法律体系的成本(税收),而这个会导致最终要求政府自己发行多种货币。这个从业务及成本方面,可行度不太高。

  所以有些国家政府最后把这个程序员发行的数字记录系统,看成是人为制造的大宗商品,购买者或使用者自己认为其有价值即可,政府不做资产价值背书(反而会依法限价及收交易税)。

  程序员自行发行的分布式数字记录系统,由于其程序的设定导致发行量有限,从而被某些人们当做物品以一定价格购买收藏;或者被用作交易等价物,进而和现有的货币系统产生了某种兑换比例(汇率),这个是这些使用者、交易者们自己的个人事情(除非这些数字被法律体系认定是资产并受产权法律保护,另外其定价符合现有价格法律体系),并且在交易及使用中不能违反所在国的现有法律。

  1.4 区块链(分布式账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预测

  总体从金融业务角度来看,央行使用分布式账务数据库发行货币,以及民间程序员发行的数字记录系统被某些用户当做货物存储或临时货币来使用,目前来看都不一定能走多远。无论其用开源方式开发,还是闭源由商业公司(或央行本身)开发,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从技术角度看,分发到每个用户保存(承担存储成本)的分布式数据库,显然不是数据库行业的最佳技术方案,几乎没有办法支持复杂功能。财务方面,总运行成本也不一定低。

  未来,金融行业的区块链之类的技术可以跟随看看,商业模式也可以跟随看看。但投入,以及实施到应用中,需要谨慎。

 

  2. 银监会及银行体系

 

  2.1 银行体系的基本业务

  包括银监会及其所管辖的商业银行,以及资产管理机构。

  银行及其延伸业务,统统可以归纳为债权(债务)业务。

  债权领域(银行领域)的资产与股权领域的资产的互相流动,在后面股权体系讨论。

  基本债权链条(债务链)是:

  央行 - 政府债券或银行债券或企业债券 - 银行 - 贷款企业或个人贷款 - 交易企业(货款存款)或个人(工资)存款 - 银行 - 后面是贷款和存款的若干次循环(包括向央行存准备金)

  扩展债权链条(债务链)是:

  企业存款或个人存款,交给信托理财机构(影子银行们)去投资或放贷,然后进一步进入银行债权链条或者影子银行债权链条

  影子银行与后面要讨论的股权投资不同,影子银行的吸收存款(相当于吸收投资)是有利息保证的,而股权投资没有利息保证。

  这个债权链条各环节的(违约)风险控制,是链条能够生存的核心问题。而各环节对于盈利的追求,甘愿冒风险去追求更高的(存贷款)收益(利息),是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风险与收益的博弈,是人类永远存在的问题。AI技术,只是人类的帮手,它或者被用来更好的计算并控制风险,或者被用来计算获得更大的利益。AI技术,大概是人类风险与获益博弈冲突的放大器(如同热兵器是人类保卫安全与互相杀伤能力的放大器)。

  这个链条上的各环节的信息技术工具,也是服务于风险控制与收益的。

 

  2.2 资金(债务链)监控业务

  银监会(也可能包括商业银行总行)大概会需要存贷资金流转(及形成的债务链)监控工具,以及AI,用来监控风险(类似公安系统的天网),尤其是近年来的影子银行造成的风险,这也是十九大提出的,控制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思路。但是另一方面,严格的风险控制在下面具体执行中,可能把资金贷款流向限制在低风险的项目上(如国企、房地产),反而导致压缩民营创新企业的发展(更大的风险),进而产生连锁反应(马太效应),大家一起退步,于是反而引发风险的加剧。具体信息工具的作用发挥的效果,大概会在反复中前进。

  因为银监会这种客户只有一个,信息系统的目的是监管而不是最终促进盈利,所以开发成本有限(政府部门的预算),软件发展空间也有限。软件开发大概会以自研为主,商业外包团队辅助。会采用开源软件(非核心业务,降低成本)。

  银监会所需的资金监管与风控系统所需的关键零件(如AI、大数据处理工具),路线大概会先采购商业大厂的产品,后面采用国产的深度定制优化的产品。再往后,如果要推广到整个银行业(促进风险管控的统一),可能会要求产品开源(由大学、研究机构牵头开源,或者软件厂商主动开源),便于业内银行机构(用户)及开发商推动协作开发,推动监管与风控的发展,降低整个银行业的监管与风控成本。

  资金监管与风控业务的长期研究,关键零件的长期研究,商业模式的演变,都值得长期深入跟踪,并与有长远认识的商业软件公司以及研究机构,一起研究零件的最新发展,一起储备与培养人才。

  在商业大厂与国产深度优化产品主导的时期,是商业化发展时期。在之后的开源发展时期,是政府的监管高手与软件高手的高效协作时期。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参与策略。

 

  2.3 商业银行业务

 

  2.3.1 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发展

  可预见的未来,有两个比较大的因素在推动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发展。

  一个是利率市场化。目前的存贷款利率是政府指定的(商业银行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存贷利差也是政府指定的(这个大概有计划经济的历史原因,也有政府对于银行这种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稳定支持的原因)。存贷利差被政府指定到足够大之后,银行的经营路线主要围绕这个利差展开,就会形成拼命拉存款、拼命放贷款、然后循环的基本商业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利润主要来源于政府(制定的利差),而以后的风险,或者说这个模式改变的推动力,也主要来自于政府。政府推动经济逐步市场化的大方向下,利率市场化,或者利率逐步市场化,会是银行基本业务发展变革的最主要动力(政府不会让银行继续躺在政策上挣钱)。在未来利差降低后,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主要从哪里来,商业模式转变成什么样子,这个会对业务,以及支撑业务的信息系统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存贷利差市场化后(降低后),资金可能寻找更高的利用效率(资金回报),商业银行也不一定像现在这样尽最大可能拉存款(存款不一定能贷出去获利),所以资金的流向与沉淀,可能会有很大比例流向股权投资(到底是存款直接流向股权投资,还是存入银行后通过银行贷款进入股权投资,这个可以在股权领域讨论,可以把银行贷款投向股权看成是一种保本保收益基金,虽然可能会拖累死银行而被政府严格监管)。如果确如政府所希望以及逐步推动的,企业发展资金主要来自直接融资(股权),而不是来自间接融资(贷款)(资金风险由需求方的企业与供给方的资金所有人双方共同承担,而不是让银行信贷承担),那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会逐步发生很大变化,相应的信息技术工具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另一个是互联网商务。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说到底是为存款人和贷款企业服务的,是为商业交易提供的一种信用服务。随着商业大规模的向互联网上转移(效率更高),资金的需求与使用(存款与贷款)也将大部分在网上完成。如果将来付款(包括对公的企业间付款,以及对私的工资及报销付款)都在互联网上进行,那就相当于存款本身是在互联网上产生,这就需要银行的服务也搬到互联网上(收款户可能类似支付宝帐号或微信帐号,可能是一个银行的收款号,而不一定再是传统的银行卡号或者银行存折号)。而存款在互联网上产生后,贷款也会在互联网上完成(大概也可能是一个银行给企业注册时给的对公收款号,类似现在的对公账户)。在存贷款都在互联网上完成后,如何吸收存款,如何寻找贷款户,如何审批放贷,也会让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发生巨大变化(而如果这个和利率市场化一起发展,就可能会让商业银行的业务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不过这个在政府的监管下,大概不会太快,会在发展与稳定之间保持平衡)。

  想象一下你到一个小店付款,拿出手机打开一个“银行收付款APP”,扫对方的收款二维码(对应着一个“银行收付款APP”上的帐号),扫完后选一个你的某个银行的网络帐号(不一定是现在的网银帐号),确认付款,然后资金转账完成。简单预测一下,未来支付宝帐号和微信帐号的收付款功能部分,会转变成各自所经营的银行网络帐号(建议用户主要绑定自家的银行的帐号,而不是别的银行的帐号)。

  对商业银行未来的业务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工具的发展的分析预测,主要结合以上的两个推动因素来考虑。

 

  2.3.2 银行核心账务

  在银行不再靠政策吃饭,以及大幅度转向互联网后,银行的业务推动的核心账务系统的升级,大概会排上银行的重点工作的日程,不过毕竟不是盈利的直接部分,而是基础成本部分,所以应该会排在存贷款业务系统的升级后面,跟随升级。

  具体开发方面,以前的银行的核心账务系统,大多是在外企大厂的主流系统(关键零件)的基础上,自行开发,或者请本地商业公司定制开发,或者外包辅助开发的。因为银行业务模式(吃存贷利差)的单一与雷同,核心账务系统的功能大同小异。以后,在核心商业模式不断迭代,创新业务不断出现、不断试错的推动下,核心账务系统的持续升级开发模式,大概是以自行开发为主,外包辅助为辅。如果出现统一的商业核心账务平台,大概也是技术力量强、业务迭代领先的商业银行开发团队的核心产品,拿出来的商业服务化。

  这个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责任非常重大,但给开发团队的投入不一定有多高(如果承担全部开发,成本可能高到即使互联网公司起家的银行,也不一定能承担得起),所以通过市场采购成熟产品(关键零件),自己小幅度定制开发,大概是可行的模式。

  所以商业大厂的产品,以及互联网起家的银行系统的核心开发团队,为了降低开发及维护成本,把核心系统拿出来做成的产品,以后大概会是这个市场的主流。

  开源的角度,市场太小,责任太大,几乎没有创新推动的大利润空间(否则互联网银行起家的核心账务系统就不会拿出来做成产品销售),这些因素导致不会有客户的大规模开发参与,也就不会有开源产品的迭代发展。

 

  2.3.3 银行的存取款业务

  银行是一个花钱买存款,再找企业去卖存款(放贷)的公司,这个是商业银行的最基本商业模式。

  以前的买个人存款与企业存款,主要依靠街头开设营业网点,为储户办理存取款、以及对公转账等业务,来吸收沉淀存款。与此配套的信息技术产品有银行柜台系统、ATM系统,以及现在的机器柜员系统。以后,越来越多的个人及企业业务在网上完成,全程不需要纸质现金,街头营业网点大概会逐步减少,而吸收存款(购买存款),以后主要在网上进行,也就是个人的存取款,包括收款与支付,都在网上进行,所以在收款与支付环节的存在,是以后银行获取存款的主要方式(现在的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等等,长期运行都会减少自己的吸存能力)。

  以后,如何在个人及企业的收款与付款环节增加存在感,成为储户的优先存取款选择,是每个银行业务前进的主要目标,为此除了不断改进自己的业务,不断升级业务工具(信息技术系统),也要不断的花钱去买资金流(类似互联网站花钱买客流)。如果自己不去买,而给第三方收付款代理机构付费,去买资金流以产生存款沉淀,这个会把第三方培养坐大成为竞争对手。

  在这方面,银行的意识、体制、经营层的认识能力、团队的执行能力,都在发生缓慢但是不可逆转的转变,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也在持续的配套升级中。

  信息技术开发方面,从网上导入(买入)资金流,这个对银行业是完全新鲜的事物,商业大厂也没玩过,互联网起家的银行自己也在高速迭代发展,不断抢占资金流入口,再加上这个市场商业化差异可以非常大,所以银行们除了自建团队开发,别无其他出路(请外包团队,只是短期权宜之计,长期走不下去)。这个部分,预计是未来5-10年内的银行业的最大市场,而且不会有大的商业公司主导,但是会有大公司的关键零件、共享平台(零件集中打包)等方式发展起来。

  开源的角度,大多数中小银行,大概会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大量选用开源产品用于资金流系统的开发。账务相关部分,具体的存取环节,可能会用商业大厂的产品(尤其是数据库),为了降低风险(与责任)。

  信息技术部门,大概会像投行公司里面的变化一样,在银行内部的重要性会显著增加(取代营业网点缩减后遗留的责任)。

  市场发展方面。以前的银行,在街头开店抢资金流,因为地域限制,大小银行都会存在。以后的银行,在网上靠服务、靠业务创新抢资金流,没有地域限制,能力差的银行生存难度大幅度增加,预计会有严重的赢家通吃的局面(类似互联网上的其他市场格局)。但是另一方面,中小地方银行还承担了当地的很多其他责任,政府会有各种支持,所以以后的银行间市场,包括依靠技术与服务生存的第三方收付公司,会形成复杂的资金流交易市场。

  形成赢家通吃的银行,会在业务发展方面高速迭代,对信息技术系统的开发也是高速迭代。会吸引投资及利润投入,利用开源产品定制发展成自己的核心零件。在市场格局、市场份额稳定后,把核心零件开源出来,给全行业、全社会使用,同时依靠大家的力量集体维护非业务直接相关的零件的稳定与小幅度发展,以此来降低这部分零件的开发维护成本。

 

  2.3.4 银行的贷款业务

  贷款是决定银行生死的最核心业务,贷款违约是对银行最致命的威胁,所以控制贷款质量以及贷款风险,是最核心的问题。风险评估与把握是银行的安身立命之本,所有的其他业务都构建在此基础之上,或重要性排在这个后面。

  贷款主要是为企业的经营过程提供资金服务的。

  传统的纸面记账年代,企业的信息,尤其是现金流信息、单笔资金需求信息,不方便及时反馈到银行,所以企业就一次性大量贷款,贷足,在后续经营中零散使用。在这个商业模式下,不方便通过现金流来预测企业的盈利以及还款能力的时候,主要通过贷款抵押物来充抵风险。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经营过程逐步数字化、互联网化。企业在需要资金时,可以实时把经营数据报给银行,进行小批量多批次放贷(资金不用沉淀在企业财务部门,而是灵活掌握在银行手中,以此降低企业利息成本)。同时,银行为了提高资金服务效率和质量,自行采集(免费或付费)大量的企业经营信息,在企业需要特定用途、特定量的资金前,主动向企业推销自己的资金(包括自己做风险计算得出的利率),这个可以获取更多的生意机会,加速资金效率。这个,大概是未来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尤其在利率逐步市场化之后)。

  信息技术方面,企业分析、资金需求分析、资金风险分析等系统在银行贷款部门会持续升级,而这些业务在各银行的差异化会越来越大(银行可能专注于细分资金市场),所以开发大概会以自行开发为主。关键零件方面,这些数据不如账务数据的可靠性要求那么高,所以关键零件会大量采用开源产品。

  因为对企业的风险的判断,最后责任还是由人来承担(大额贷款或者大批量贷款,还是需要银企双方经常见面),所以贷款市场,出现依靠信息技术与营销手段,大规模赢家通吃的市场格局,可能性不高。即使出现了存款方面的大银行,也可能是把资金通过交易市场卖给(贷给)小银行,再进行放贷。在这方面,大概不会有高利润支持的大团队进行项目开发,以及市场份额稳定后的开源。

  资金风险把控方面,上至银监局,下至银行总行,各银行,以及跨行贷款,以及大企业对资金的监管,共同的需求、足够大的市场,大概会孕育开源软件的发展,培养出来开源高手与风控高手,一起迭代整个行业的资金风险(虽然这些开源高手没有高额的利润回报)。在这之前,应该是商业风控软件厂家产品的主导年代。

 

  2.3.5 银行的中间业务

  银行存在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这个可以让银行这种公司永远存在。

  银行的业务形式是买入卖出(贷出)存款,为社会提供资金流服务,这个会让银行可以一直有大的用户流量。

  有了用户流量,以及资金流量后,如何在此基础上继续为用户服务,扩展更多中间业务,这个大概是银行在利差降低后,要仔细研究的方向。这个中间业务,大概会跟存取款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流量入口抢夺,一起建设,是一个体系。

  不过,互联网时代的很多公司的经历表明,有了大的用户流量,不一定能发展出来中间业务。这个大概跟公司的核心基因,或者说体制以及主业、核心管理团队,以及核心领导人有关。

  这方面目前还没办法预测。

  或者,这个用户流量,银行自己开发不出来中间业务,可以考虑卖给其他互联网公司。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粤ICP备190867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