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由工场
关于工厂自动化生产的思考 2021年
鲁义明 2021.4

  一、单个智能加工设备/单个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或采购

  在工厂(车间)内,一个工位的智能加工设备,完成对物料(中间制品)的一个加工步骤。

  这个智能加工设备,或者工业机器人,如果工厂自己设计制造,或单独向厂家定制,主要过程如下:

  1. 工艺设计

  具体的加工工艺,如切割、冲压、焊接、缝制、打磨、喷涂、组装、检测、包装,等等。

  2. 物料流转设计

  这个工艺加工所需的物料如何到达加工台(区),成品、废品、废料等,如何离开加工台。

  3. 机械设计与制作

  物料加工和物料流转过程中的受力以及空间轨迹计算与分析,所需的机械部件的设计(包括所需的丝轴、导轨、机械臂、车轮/履带等)、材料选择,以及制作(定制)。

  4. 传动设计与制作

  驱动机械部件的动力方式的选择,电机(旋转电机与减速器,直线电机)/液压/气动等,以及进一步的电机选择与供电设计、减速器选择,液压的管路设计与电动泵的选择,气动的管路设计与压缩机的选择,等等,以及制作。

  5. 控制与检测的设计与制作

  对传动部分的控制,以及加工全过程的检测、监测等部分的设计,包括电路的设计、制造,元件的选择、焊接,通信模块的选择,传感器的选择,软件系统的选择与开发,算法的研究与优化,等等。

  6. 测试与生产调试

  智能加工设备设计、制作、组装完成后,用一定量的物料进行加工测试与调试,一直到达到设计目标,包括加工精度与速度,以及大量缺陷与问题的处理。调试完成后可以用于生产。

  7. 采购

  如果自己设计研发制作的难度太高,周期太长,风险与问题太多,就可以考虑考察和采购市场上的成熟产品,买回来样机后,进行适度的开发设计(加工工艺设计),以及测试和生产调试。


  二、工厂(车间)的自动化升级改造

  一个正在生产的工厂(车间)的一个或若干个工位的自动化升级改造,或者一个(短暂)停产后的工厂(车间)专门进行某些工位的自动化升级改造。

  对于正在生产(或短暂停产)的一些工位设备的定制制造,可以在另外的车间场地进行设计制作,测试成功后安装到生产场地进行生产调试,之后加入生产。如果不是自己定制,而是采购,在到货安装后进行调试(如果有条件可以在订货后即提前开始进行远程模拟调试),然后加入生产。

  除了工位的加工设备的自动化升级改造,工位之间的物流的传送,也可以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

  对于某些大幅度提高自动化水平的加工设备,可能一个设备会完成以前多个工位的加工步骤,于是需要做工位的重新布局,物料传送也需要做重新安排和设计。

  这样的一次工厂自动化升级改造,除了技术、工艺、工人/工程师方面的问题,还会产生一定量的成本,包括以后的运行成本,所以自动化升级改造,主要在有必要的原因和成本效益可行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实施。

  所以跟一个工厂一起讨论研究自动化升级改造,除了等待必要的原因出现,还要进行充分的成本收益的计算与分析。

  这方面,从工厂的角度,会有很多现实考量,其中成本收益大概是最主要的问题。比如把工厂迁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区,继续用人力,而不用自动化设备,对工厂是不是更好更优的选择。


  三、新建工厂(车间)的自动化设计与风险

  新建工厂(车间)如果是继续生产之前的某种同类产品(扩大产能),那按照之前的工厂复制建设就可以了,包括工位、加工设备、物料流转、工人招募与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等,都是以前的。

  新建工厂(车间)如果是生产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新物料,那就需要定制或采购新设备(可能是自动化设备)、新工位,以及招收新工程师、新工人,并且进行新的成本效益计算,等等。新工厂(车间)建成后,需要一段时间、一定量的调试试产。

  新建升级的自动化工厂,所有自动化设备的维护,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对于核心生产设备,维护技术力量的强弱,几乎是自动化生产的基础命脉保证。相对于人工操作机器为主的生产,关键节点的核心自动化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工厂(车间)大面积甚至整个产线停产,而且核心设备一般技术难度高,维修难度高,所以生产的风险也很大。

  从维保的角度,自动化核心设备,需要维保力量实现一定量化程度的检修以及故障恢复时间,于是就需要一定量(或某种做法)的现场维保工程师以及备品备件的储备。

  所以从安全稳定生产的角度,自动化生产,一方面是提升了加工效率或加工精度,另一方面是增加了技术维保成本。所以做总体的成本效益分析,自动化不一定是降低生产成本,而可能是增大了产量或提升了产品品质(并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售价),从而实现了成本效益方面的获益。

  在这方面,一个工厂新上马自动化生产,确实要非常谨慎。而从现有工厂(车间)逐步做自动化升级,一小步一小步的前进,虽然慢,但可能会比较稳妥。

  5G、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推广普及,除了增加自动化设备的远程维护和自我检测能力之外,还可以增加设备的生产工艺自学习能力,降低一部分维保成本和工艺设计、调试成本,不过这个大概是一个比较慢的,持续进行的过程,不会马上产生比较大的效果。

  从大规模市场角度,虽然自动化设备会解放一部分工厂的工人,但是自动化设备本身的生产、销售服务、运行维保所需的工程师总量、工人总量,跟被自动化设备替换下来的工人、工程师数量相比,有可能前者更多。也就是说,从整个行业看,自动化生产的增加,导致全行业增加了更多的工程师和工人,这方面也要谨慎观察和验证。

  除非有一天技术达到自动化设备可以自主生产和维保自动化设备,通俗的说就是机器人可以自己生产自己,自己修复自己,否则,这个行业越发展壮大,有可能需要的社会工程人力越多。某些工程人力不足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本土重建工业或持续增大工业,主要难题大概是这个。生意角度,去工程人力不足的国家建自动化工厂,这方面要非常谨慎的考察。


  四、柔性制造工厂(车间)的设计与运行

  如果工厂(车间)要支持小批量、高频次、产品种类持续变化的柔性生产(支持快速市场反应、顾客定制等),那么基于自动生产设备,以及基于 IT 技术的生产规划、生产优化进行生产,大概是主要可行的做法。

  多种工艺,多种物料,多个小批量订单同时在一条或几条产线上运行,物料的订货、仓储、在工厂内(多车间之间)的流转,每个设备的对物料加工的优化(同一块物料的切割加工可能要供应多个工艺的多个订单),产能的安排,设备的维保,生产计划的临时调整导致的产线的调整,成本收益的实时预测与计算,等等,复杂度会大幅度增加。而在此基础上,新订单,其伴随的新工艺,以及新工艺上产线所需的投产调试,又会需要整个产控要支持比较大的容错率,这个会让整个系统更复杂。

  所以柔性制造,其实是对工艺能力和自动设备工程能力的挑战,大概只有高手团队才能持续玩好。

  在这方面,可预见的未来,大概主要是试验性、验证性的工厂(车间)。

  这方面可以作为技术研究与探索项目来参与,但是大力度投入,要谨慎,要重点考察工厂所制造的产品市场真实情况,对消费者的真实影响,消费者的真实参与程度。

  从市场与商业角度,产品到底是由厂家的高手产品经理(领导)设计然后投产,还是由一线销售经理设计并投产,还是由重点消费者设计并投产,这个很难确定,随时可能会变化。其中,高手产品经理(领导)设计然后投产,应该作为判断生意是否靠谱的基础,并以此分析配套(工厂)产线的设计与运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粤ICP备19086705号